漫步在 '17/08/17-15:00 (四),'18/02/13-11:00 (二) 🌞
【鼓山渡船站】
🔽旗津渡輪是雙層遊輪,下層以摩托車為主。
🔽渡船站分為一般民眾與旗津居民專用走道。
🔽旗鼓二號渡船。高雄渡船第二層是旅客艙,可以在室內坐,也能到艙外吹海風,看風景。
🔽高雄渡船有一個特色是首爾漢江遊船及香港天星小輪比不上的--摩托車隨船過海。
🔽高雄港出口,右方是打狗領事館,左邊是旗后燈塔。
🔽高雄港近年來,貨櫃運輸量已經大幅減少,高雄市政府苦思應變之道。
【旗津渡船站】
🔽出渡船站可以搭有古早味人力三輪車。
旗后天后宮
目前進行整修,捐款一萬元,可有天后宮牆面題名。「媽祖廟」在清乾隆30年(1765年)由旗后庄民集資重建,將原先茅竹廟改為石材廟,光緒13年(1887年)洋商張怡記等號召重修改名「天后宮」,日治時期大正15年(1926年)信徒蔡吉六又發起重建,即是現在天后宮外觀。
🔽天后宮龍邊有兩個石碑,因為年代久遠,原碑已經損壞,近年原文重製石碑,追溯歷史。中間鑄鐘打造於光緒12年(1886年),已有130年歷史。
🔽船戶公約碑 (右邊的石碑)是咸豐九年 (1859年) 所立的,原碑已遺失,近年仿刻,其意在說明當時打狗港內多淺灘、暗礁,無法讓太多船隻一起進港,且進港時須有竹筏或舢舨領港,因此各船戶間約定相互協助所立的公約,如有違反罰戲乙台、燈彩壹付,是民間自發性的約定。
🔽左邊這塊較小的「嚴禁勒索以肅口務示告碑」是同治6年(1867年)官方所立,也是現代仿刻的。同治2年(1863年)打狗開港後,當時旗後的駐防官員常藉機索賄,引起通關民眾不滿,赴衙門陳情之後,立此碑於渡口附近告誡為守關駐防官員。
🔽許願亭。
🔽旗津老街,有重新規劃設計,比十年前有很大的改變。
🔽有電視節目加持的赤肉羹和肉臊飯,肉臊飯口味很甜。
🔽蕃茄切盤。
🔽紅豆牛奶冰。
🔽旗津沙灘。
🔽出渡船站後,第一個路口右轉,直走到臨水宮,順著道路走到巷底,右手邊往高雄燈塔,左手邊往旗后砲臺。
🔽先往燈塔走,燈塔位於58公尺高的旗后山上。
🔽看到階梯,就表示快到燈塔了。階梯不長,階梯的頂端就是燈塔的大門口,門柱上掛著「財政部關稅總局高雄燈塔」的名牌。高雄燈塔又稱為旗后燈塔、旗津燈塔。
🔽渡船往返旗津鼓山之間,燈塔對面是85大樓,隱身在霾霧裡。
🔽英法聯軍後,打狗設為通商口岸,於是高雄港開始船務繁忙,簡單的導航設備已不敷需求。於是光緒九年 (1883年) 清廷聘請英國技師建西式燈塔於旗后山上,導引船隻進出港。
🔽日治時期,大正五年 (1916年) 改建新塔,燈塔底層為文藝復興後期的巴洛克建築,主體後方則是八角形磚塔,頂部轉為圓筒狀。
🔽燈塔重要設備-燈室。
🔽燈塔全區模型。
🔽旗后山步道,從燈塔通往旗后砲臺
🔽旗后山上原有海軍陸戰隊駐守,目前海軍陸戰隊撤走,只留下防禦工事。
🔽從燈塔有稜線步道通往砲臺。
🔽旗后砲台建於清末,是防守高雄港的三座砲台之一,位於高雄旗津區旗后山上,於西元1876年完工,目前為國家二級古蹟。入口牆壁很厚,堪稱銅牆鐵壁。
🔽紅磚造的拱門通道,四通八達,是旗后砲台的交通要道。
🔽拱門上方是砲台的最高點,砲台的指揮所,觀測官在此確認砲彈是否命中目標,指揮砲手發射砲彈。
🔽通道往下走,走下士兵操練的營盤,營盤四周皆是兵房,共計有二十二間兵房。
🔽清同治13年日軍因牡丹社事件入侵琅喬(恆春),於是清廷派沈葆禎來臺灣修建「雄鎮北門」打狗砲臺和「威震天南」旗后砲臺,一北一南扼守打狗港。砲臺門口有「威震天南」,但是1895年日清戰爭,遭日艦砲擊毀。高雄市政府修復,因為有兩個說法,一為砥柱天南,另一為威振天南,無法確認,因此以虛字填補。門口磚牆上有磚砌成的「囍」字,象徵傳統吉慶意義,在臺灣砲臺古蹟中,應是絕無僅有。
🔽旗后砲台北區為操練場,中區為指揮區,南區裝設大砲,厚牆的內側為兵房,兵房上有四座砲座,建材以鐵、水泥及紅磚為主要建材,是一座威力強大的近代西洋式砲台。
🔽海馬天堂路-近年來熱門的Instagram打卡地點。
🔽在旗后砲臺上可以看到的防波堤,形狀很像海馬,所以被網友暱稱為海馬天堂路。
自然 : 月牙灣
人文 : 高雄燈塔▪旗后砲臺▪旗津天后宮▪船戶公約▪渡船文化
食物 : 旗津老街海產▪冰果室
漫步同行者:Joanna, Debbie, Andy, Jenny
漫步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