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15/12/06 (日) 🌧☔
102縣道連結水湳洞、九份、金瓜石及雙溪,沿途山景秀麗,又可以遠眺海景,堪稱國際級的風景。漫步走在102縣道上,有種世事無羈,逍遙自在的fu。沿途探訪有歷史意義的金字碑,體會先民開採金礦辛勞的大小粗坑、金瓜石地質公園、小金瓜露頭。也可以憑弔貂山古道無緣之墓,體會先民黃金夢或是感情緣破滅的無奈。還可以駐足樹梅觀景臺賞海景,到無耳茶壺山賞山色,洗滌在都市沾染的塵埃。
🔽猴硐車站,向左走,過猴硐橋,再向左。( 猴硐地名由來是早期有一個山洞棲息大量猴群,因此當地人便稱此地為「猴洞」,日治時期開始採煤,因認為「猴」字做為地名不雅,因此把「猴」字改為「侯」,而煤礦業者最忌諱「洞」字,因此將「洞」改為「硐」,所以猴洞就被改名為「侯硐」。)
🔽往右邊小路,可到達侯硐國小,續往上行,可以到達登山口。
🔽金字碑古道登山口,長著青苔,天雨需小心路滑。
🔽金字碑古道原來稱為三貂嶺古道,屬於淡蘭古道系統,是侯硐往返三貂嶺的通道。因為山路崎嶇,常有濃霧。在清代同治六年,清代總兵劉明燈巡路至此,在山壁上題上一首七言律詩,以鎮惡劣氣候,並且在碑文與碑龕處貼上金箔,後人稱為金字碑,三貂嶺古道就稱為金字碑古道。
🔽霧氣迷漫金字碑古道,引發思古幽情,看來劉明燈的七律沒發生效果。
🔽金字碑古道屬於淡蘭古道的支線,又稱為三貂嶺古道,淡蘭古道為淡水與葛瑪蘭之間的通道,開闢於清嘉慶二年(1797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時鎮台總兵劉明燈經過此處,並題詩刻畫在三貂嶺岩壁,且嵌上金箔,此支線因而稱為金字碑古道。除了金字碑之外,劉明燈總兵在草嶺古道也留下雄鎮蠻煙和虎字碑等古蹟。
🔽金字碑內容
『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 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 穿雲十里連稠隴,夾道千章蔭古槐。 海上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才。 同治六年(1867年)冬 台鎮使者劉明燈北巡過此題弁書』。
🔽清治時代為了禁止人民做違法的事,有時候會在發生違法事實的地點,將禁止事項及禁止的理由刻在石碑公告。這種公告示禁止的石碑,就是所謂的「奉憲示禁碑」。一般說來,將禁止事項刻在石碑上公告,通常屬於重大事件,而且希望具有長久的禁止效力。清代重大事件,通常是以禁止濫墾濫伐的情事居多。三貂嶺上的奉憲示禁碑是公告於咸豐元年 (1851年),內容是禁止無知人民隨意砍伐道旁樹木。現代人比較瞭解濫伐樹木,可能影響水土保持,容易發生土石流。而且沒有樹木,可能造成塵沙飛揚,使空氣品質變差,這個示禁碑的內容顯示當時官員已經具有環保意義。
🔽探幽亭高度513公尺,涼亭前空地豎有『奉憲示禁』碑 (碑文年代已久,字跡斑剝)。
🔽從探幽亭通往102縣道的山路,長了青苔後,每逢下雨天又濕又滑。
🔽金字碑古道舊名是三貂嶺古道,因為劉明燈題字而改名。
🔽大霧隆罩102縣道,必須小心突然從霧中竄出的摩托車和汽車。
🔽不厭亭位於台102縣道最高點,是雙溪與瑞芳的交界處,又稱為小武嶺。雙溪鄉前任鄉長簡華祥先生所命名, 據說取自於李白詩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 ,因其一面眺望雙溪鄉風景,另一面則可俯瞰瑞芳侯硐而得名。右邊照片引用自痞客邦網頁shakemylife。
🔽國內單車界盛傳「台灣有兩個天堂路,一個是眾所皆知的武嶺最後三公里,另一個就是位於雙溪與瑞芳交界的不厭亭」,汽車廣告也常在此取景。右邊照片引用痞客邦網頁shakemylife。
人文: 金字碑古道▪不厭亭▪奉憲示禁碑
漫步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