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16/12/12 (一) 🌞
1895年4月清帝國因甲午戰爭敗給日本,因此簽下了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臺灣島內官兵與人民為圖自救,於是成立臺灣民主國。同年5月29日,日軍近衛師團從澳底登陸,並且爆發乙未戰爭。6月11日,日軍進駐臺北。6月下旬,日軍在進入桃園、新竹時,遭遇胡嘉猷、吳湯興、姜紹祖、徐驤為首的客籍民勇伏擊,勢力稍挫。於是日軍要部份軍隊取道三峽進入大溪,聯手攻擊客籍民勇。三峽蘇力得知消息,立刻集合土城、樹林、鶯歌等地民勇在分水崙伏擊日軍,消滅數百名日軍,史稱分水崙大捷。詳細過程如下:
7月10日,日本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命令山根信成少將率領一部分臺北地區的部隊於12日出發,從大嵙崁溪 (現在大漢溪) 兩岸及兵站線,分三路前進,預定三日後在桃園龍潭坡會合,再前進新竹支援。山根信成少將接獲命令後,派遣步兵第三聯隊第二大隊(隊長為少佐坊城後章伯爵),配置一個工兵小隊,沿大嵙崁溪前進。坊城隊於7月12日自台北出發,當晚宿營於三角湧。7月13日凌晨4時半,日軍坊城後章少佐率軍894名沿土地公坑溪谷 (現在名稱中埔溪) 欲前往大嵙崁(桃園大溪)。7時10分,在分水崙附近遭到三角湧義勇軍利用土地公坑溪谷狹長地形 (長約3公里,寬約150公尺),採取口袋戰術包圍。江國輝率眾於分水崙攔截,蘇力將主力集中於谷地出口圍困日軍,日軍因陣線拉長而前後無法兼顧,後來由居民羅金率四名日軍化裝成乞丐逃出求援,並引導日軍山根少將由龍潭前往大嵙崁增援。
7月14日,日軍增兵七百名,沿福德坑進入分水崙,大嵙崁義軍分五哨,由王亮、劉唐、游通、簡玉保、黃希隆等率領迎戰,三日後日軍登龍山寺山,義軍不支,移師娘子坑口,並在尾寮布防,日軍破分水崙後,進行報復攻擊,三峽老街大約有1500棟民房被燒毁,並且破壞清水祖師廟。
7月16日下午二時,支隊本隊山根信成少將率援軍趕到大嵙崁,進行攻擊。三角湧義勇軍因後方大嵙崁被日軍襲擊,義勇軍便撤退回大嵙崁,包圍陣勢被破,坊城後章率隊脫困,與山根信成支隊會合。此役日軍死傷數百人,而義軍僅傷亡數十人,史稱「分水崙大捷」,是義勇抗日少見的勝利。
🔽分水崙土地公廟是分水崙古道入口,土地公廟有百年以上歷史,從古道可到桃園大溪。
🔽這條中埔溪 (舊名 :土地公坑溪)溪谷是當年分水崙戰役現場,數百名日軍在這條河谷內被義勇軍消滅。分水崙古道入口是民權街170巷,左邊是中園國小,右邊是民宅。以前是戰場,如今高樓林立,完全想不到這裡曾有數百名日軍在此被殺。
🔽古道入口的老房子,雖是水泥牆,但是從水泥牆破裂處,可以看出是泥土,沒用紅磚,可見歷史悠久。
🔽右上往福山巖仙公廟,供奉呂洞賓。福山巖仙公廟是往鳶山路途中獅頭岩仙公廟分香出來的。原本獅頭岩仙公廟建造於百年前,登山香客多,所以香火鼎盛。後來獅頭岩主廟決定分香出來,在中埔溪旁再蓋座仙公廟,兩廟同樣供奉呂洞賓,有主從關係。左前續行,可到中埔生態步道,此古道可通往大溪。
🔽福山巖仙公廟。
⬇福山巖仙公廟旁懷舊古道,可通往山上的仙公廟主廟。
⬇懷舊古道鋪設於民國80年,如今已經略為老舊。
⬇部份步道有青苔及雜草,行走須小心。
⬇獅頭岩仙公廟舊廟較小,重新修廟時,直接在舊廟外加蓋新廟,形成特別的"廟中廟"景觀。根據 [台北縣三峽鎮獅頭岩仙公廟碑記]記載:「獅頭岩座落於台北縣三峽鎮中埔里鳶山幽谷中,茂林修竹清涼恬靜,廟宇後方岩形像獅,故稱獅頭岩。據先人所言:古廟建自清朝年間距今約百餘年,當時前來三峽地區致力於山地資源開發工作者,均會到此膜拜祈福,平安往返後再來謝恩,香火鼎盛絡繹不絕。後因無人整理年久失修,地方人士咸感急需修建,特成立重建委員會,並於民國八十年農曆八月一日正式動土興建,期間承蒙各界善男信女熱心捐贈,得以順利進行廟體重建工程,歷經三年,終於在民國八十三年農曆八月竣工。
漫步待續~